北京近三成大学生月生活费超1600元
黄勇(化名)是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学生,开学上大二,北京人。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大一时,他父母仍像他在中学时那样,每月把生活费打入他的银行账户。而且,这笔生活费仅限伙食费、校内生活杂费、电话网络费、交通费等必需项目。他若想买衣服、鞋、电子产品等"大件"、交际吃饭、旅游等等,都需要向父母申请。"虽说我爹妈通常都会同意给我钱,但眼看我20岁的大小伙子了,总伸手要,实在难受!"黄勇的解决方案包括两部分。一是打工,二是向父母申请财政自主权。"我找了点儿写小程序的活儿,赚不了多少钱,总算是手头灵活一点儿。"同时,他积极向父母申请财政自主权,希望他们能"把一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给我,我自己灵活掌握"。黄勇把自己大一下学期的花销写了一笔比较详细的账给父母看,向他们说明自己并没有乱花钱。经过一个暑假的争取,现在父母已经把大二上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打入了他的账户。"一共9000元,是我上学期各项花销的总和吧。"他说。
建议
大一新生应上好人生第一节"财商课"
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究竟多少合适呢?北青报记者就此也采访了部分家长和老师。
有些家长对此也有些茫然和苦恼,"孩子没有生活费了就向我们要,每个月给了多少我们也没有一个数。虽说没有节制肯定不好,但孩子开口要了,真怕孩子在外上学苦了自己,还是得给啊。"有些外地刚来京的大一新生家长更是生怕孩子吃不好。"我原先就打算1500元的。后来问了一圈在京上学孩子家长,也提前对学校的食堂价格进行了解,每月光吃食堂就得用1200元。得让孩子吃饱吃好。看来生活费得上调了。"
北京邮电大学一位来自四川的大一新生家长梁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打算每学期开学一次性把一学期的生活费全给了,同时告诉孩子,用完了不会再给。"生活费按学期给,是孩子学会生活的第一步,我们建议他记一下日常开销,做到心中有数。"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辅导员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要根据每位学生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来决定。她建议家长可咨询学校的常规收费,包括学费、保险费等,并了解当地的消费水平,以及学校食堂价格,以量入为出的方式,有计划地给予,给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节"财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