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瓶窑:13位老人抱团养老
对待“抱团养老”先别急着捧
相比老人的踊跃“抱团”,养老行业的从业者却普遍持一种审慎态度。
业内人士认为,“抱团养老”只是看上去很美,其实有很多问题都需要商榷。比如居住环境是否适合老人生活,附近的医疗配套是否能满足老人需求。业内人士认为,“抱团养老”只适合六七十岁、身体健康且喜欢群居生活的老人。从长远来看,“抱团”受老人身体状况的限制较大,所以并不是一个长期的养老模式。
颐佳养老创始人马欣丽说,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抱团养老”的概念了。老人之所以对“抱团养老”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费用低,而且大家都“志同道合”。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彼此又没有血缘关系,说聚也就聚了,说散也就散了。而且如果遇到一些真正的挑战和纠纷,谁来主持,以谁的意见为主,这是一个很难协调的事。”
她也认为,“抱团养老”的老人,大多数都是身体状况还行,不需要别人太多的照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有人生病住院,其他老人的照顾可能未必那么及时。万一耽搁了,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就成了问题。她介绍,他们在组织老人活动时都非常谨慎,担心出现意外,专业的养老从业人员况且如此,没有相关资质、又缺乏医疗服务的“抱团养老”更难言乐观。
有媒体称,“抱团养老”有望成为现有养老体系的一个补充。对于这种说法,马欣丽认为,不可否认这算是一种“补充”,但它所占的比重肯定不会很大。“看上去很美,但是做起来就是‘现实很骨感’。”她认为,“抱团养老”属于一种个性化的需求,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是为了普惠更多的老人,而不是针对一些个性化需求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