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婚姻家庭

多生少生不生都要交罚款:江苏专家提出“设立生育基金制度”

来源:酒颜君  发布时间:2018-08-29 23:00:57

  近日,有网友调侃“80后同时经历了多生少生不生都要交罚款,这事儿能吹一辈子。” 此番又在生育问题上引发强烈舆论的原因是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的署名文章。

       刘志彪、张晔两位专家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关于“设立生育基金制度”的建议,引发很多人的强烈不满。这项建议的具体内容是: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

       很多网友对这一建议花式吐槽的时候,没想到还有专家加入力挺队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不仅赞同设立生育基金,还建议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用经济手段逼人生育这一点上,专家们真是心有灵犀。

       育龄男女被“催生”早已十分让人反感,中产阶级也时常将养娃压力晒到网上,如今,不生娃还将影响到自己的钱袋子,看来,8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在先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上被坑的还不够彻底。

       去年,黑龙江、山东等地被曝结婚领证要交5000元“二孩保证金”,在生育二孩之后返还。虽然后来被一一证实都是谣言,官方为了辟谣也花了不少功夫。可仍有很多人相信并且疯传,主要原因,是这种用经济手段实现强制生育的思维,确实和过去的计划生育一脉相承。过去是对多生了孩子的家庭收钱,今后是对少生、不生孩子的家庭收钱,形势不同,收钱的决心始终如一。

       专家们看似荒诞的提议,说出了一直潜藏在人们心中的担忧,所以网络舆论的反扑显得非常强烈。对专家的冷嘲热讽中,不仅有对不靠谱建议的不满,更有对过去政策的积怨。类似强制收钱的手段,不仅伤害着民众的钱袋子,更重要的是其思维本质就是物化人,就是把人当成工具,在这样的思维指引下,一旦不把人当成人,更多伤害人尊严和利益的事就有可能发生。

       面对严峻的生育率和人口形势,国家当然可以有积极的引导政策,但首先要明确的底线,就是汲取过去计划生育的教训,坚决摒弃那些可能造成悲剧的强制手段——无论生育保证金还是丁克税,实际上都暗藏了强制因素。不生孩子就会利益受损,就会在政策层面受歧视。实际上,除了这些强制手段,本来还有很多可以促进生育的正当措施可以做。

   生育率下降是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人口问题,其他国家为了“催生”同样使尽浑身解数。瑞典政府在鼓励生育上所下的功夫,令大多数国家自叹不如。瑞典是首个立法规定父亲可休产假的国家,不仅有家长津贴,孩子可以领到儿童津贴,高中生和大学生也能领到学生津贴,这还是在从小学到大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的基础上。

       津贴和生育基金看起来都是用钱激励,但是补贴生孩子的家庭,和强制所有家庭众筹生娃,显然不是一个概念。其实如果关注网上舆论,中国不生孩子的抱怨中,有很多问题是钱都无法解决的。比如婴幼儿的照料问题、幼儿园乃至小学的教育问题。从孩子的生活起居到校园教育,社会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如果可以有更多物美价廉的托幼机构,可能生育意愿都能提高不少。

 

       所以,讨论生育问题,应该更务实一点。实现生育自由,取消社会抚养费,给生育孩子的家庭减税,财政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幼儿园、小学等领域的建设,都是现实可以做也有普遍共识的事情。不关注推动这些问题,整一些脑洞大开的建议,除了制造口水战外实在没什么意义。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