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引起的中国女性生育之争
当代中国生娃鄙视链:生与不生,究竟哪个更高贵?
杨丽萍老师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吃顿火锅就把自己吃上了热搜。
一顿鲜花作伴的火锅,一条挑事的评论,几万的点赞,点燃了中国在女性生育问题上最激进的两个派系——“生孩子就是生育机器”派以及“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孩子”派的战火。
一时间,硝烟四起,一场混战拉开序幕,两方势力拉帮结派请求支援,各方代表粉墨登场,扯着脖子吵得不可开交。
随之以众女星为代表的第三方势力“女人早就不再是生育工具”派加入混战,并迅速占领高地,在争吵了一个星期后,最终第三方主导舆论,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可没有获胜的两方并不服输,她们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盯着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再次发起进攻……
在一周五天的清晨里,未到7点,北京的天空还未被阳光染红,王女士不需要定闹钟地睁开了双眼,蹑手蹑脚起床,关上房门的一瞬间,背后传来丈夫打雷一般的呼噜声。
35岁的王女士在一家国企担任文员,但同时她还有一份兼职。
这份兼职,一周7天, 每天24小时随时可能上岗,没有休假,既是家政保姆,又是家庭教师,同时,薪资是0。
在这个清晨,她又在手忙脚乱中度过,自己洗漱,做好辅食,叫孩子起床,给孩子穿好衣服,盯着孩子吃饭,因为疫情,孩子小学还没开学,只能替孩子打包好书包和平板,送到姥姥家,然后匆匆忙忙地赶去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
王女士的工作并不能算轻松,除了紧张的工作外,她的手机一天还定了6个闹钟,这些闹钟,记录着孩子一天的安排:点开始上网课,几点开始做自测题,几点准备午睡,几点起床,几点又要准备上网课......
而且,除了要在闹钟响起时打电话给姥姥,让她盯着孩子完成任务,还要随时准备应对孩子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网连不上了,老师发的网课系统进不去了,题目不会做了,视频考试的时候摄像头打不开了…….
这些问题在这一天的九个小时里随时可能遇到,而一旦遇到,女士都必须在五分钟内迅速做出反应并解决问题。
6点下班后,王女士永远都是下班地最准时的那一个,即便工作还没做完她都不会加班,而同事间的聚会、聚餐王女士从来不参加。
王女士知道,公司新来的小姑娘们有时会在背后议论她“不务正业”,但对她来说,这才是她的正业,她就个陀螺一样,以孩子为核心,连轴转。
匆匆赶到市场买菜,到姥姥家接孩子,回到家中做饭,打扫卫生,监督孩子洗澡,检查孩子一天的作业,然后把孩子送上床,督促孩子睡觉,拿出本子开始布置孩子第二天的学习任务……..
直到夜里12点,她才堪堪坐下来,累的浑身有些疼,这时才到了她的休息时间。
打开手机放松一下,一看,杨丽萍在吃火锅,燃起了她熊熊的战火,瞬间腰也不疼了,化身网络战士,奋起进攻。
“没孩子是女人最大的失败!”
“你们是孤独终老的失败者!”
愤怒地打出这两行字,心里似乎好受点,可背后的辛酸只有她自己清楚。
当早晨7点20分,王女士拿着毛巾,替孩子擦掉嘴角的食物残渣,抬头看到睡眼惺忪的丈夫才刚刚起床时,离王女士10公里外的一个一间屋子里,潘小姐刚刚睁开了双眼。
36岁的潘小姐是一家外企的市场,和王女士不同,潘小姐没有兼职。
在她看来,她已经活成了被99%的人羡慕的样子,“单身贵族”是她身上的标签:家里出钱付了房子的首付,自己挣钱买了车,不结婚不生小孩,没有婆媳压力,也没有孩子的教育养育压力,实现了半财务自由,她要做的就是投资自己并且享受生活。
8点,在画好妆,换了三套衣服后,她才磨磨蹭蹭地踩着高跟鞋出了门,但她并没有径直去公司,而是拐了个弯去咖啡厅解决自己的早餐,一年365天,潘小姐家从不开火。
没有什么可以在一天工作的9个小时干扰到她,这也是潘小姐认为自己工作做得比同龄女性好的原因——不需要一天里不停为自己的孩子瞎操心。
每每看到已婚已育女同事缺少保养素颜的脸,在工作时间里接起的孩子老师电话,讨论自己孩子时各种令人烦恼的话题,潘小姐都无比庆幸自己的选择。
下了班,潘小姐去了健身房,快9点才回到家,打开门,一片漆黑,空空旷旷。
给自己倒了杯酒坐下来,打开手机一看,杨丽萍老师在吃火锅居然被一群“封建余孽”喷了?立马化身网络战士,奋起进攻。
“生孩子的女人是可怜的生育机器!”
愤怒地打出这行字,可周围静悄悄的一切,让她感受到了一丝失落。
一个话题,能引起社会热议,说明它确确实实是很多人的痛点。
“杨丽萍老师没有儿女不圆满”显示出了这个社会“精英女性”树大招风,一个有钱、有相貌、有地位、活得自由、潇洒的成功女性,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与不平衡。
有些人就像骡子一样,终日围着自己的磨盘——“孩子”转,一辈子都为了自己的孩子操劳,回头一看,凭什么这个女人活得这么潇洒,没有顾虑,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于是乎嫉妒了,只能用“没孩子不圆满”来攻击她。
但不可否认,“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确确实实也是比较传统的人一辈子的追求,这也无可厚非。
可杨丽萍老师自己选择成为这个世界的“观察者”,只想观察、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并且为了自己热爱的舞蹈选择不生小孩,这关外人什么事?人的一生不是自己觉得圆满就够了吗?
再看看反方“生孩子就是生育机器”派,这群人其实和上个月攻击 “Papi的孩子随父姓” 的是同一批人,充满了激进主义流派女权和后女权流派的显著特征,她们高举着女权的旗帜,宣扬从不结婚、不生子、必须给孩子冠母姓、以拒绝男权婚姻为荣、以陷入男权婚姻为耻。
作为一个女性,当然可以选择不生小孩,但却没有理由和立场去攻击选择要小孩的人是“生育工具“,虽然不要小孩虽然确实获得了所谓的“自由”,但也确确实实老了以后可能会孤独,没有办法享受到“天伦之乐”。
生孩子虽然不是女性的义务,却是女性拥有的一个选择。
这个话题下,其实是当代中国的生娃鄙视链,生了孩子的瞧不起不生孩子的,不生孩子的瞧不起生了孩子的,双方彼此谁也瞧不上谁,都觉得自己更加高贵。
但其实,归根到底,问题的关键除了在于“生“或者”不生”,还在”如何得出要不要生的结论“的思考方式与历程。
生与不生都有自己的快乐,没有哪种更加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