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天才哈佛美少女 原来是“信雅达”董事长女儿
来源:中国基金报 发布时间:2015-12-26 15:29:41
她起飞之后。国内这边,她的妈妈仍然在浦东机场守候,虽然女儿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出国,但是还是怕个万一,于是一直在机场等电话,一旦有意外,准备打飞的去美国(对富豪而言,这算什么……真想拉个赞助啊!).可飞机已经抵达,但学校方面来接孩子的工作人员却无法联系到她,只能联系她在国内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舅舅夫妻两个已经快抓狂了,他们查询到航班已经到达,可迟迟未接到报平安的电话,电话也打不通。事后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去年暑假出国的时候,她发现每一个朋友都带上了自己国家产的手机,韩国人用的是三星,日本人用的是索尼,她被同学问起为什么不用自己国家的手机时,拿着苹果的她感到前所未有的丢脸。于是今年强烈要求带一部国产手机,所以家里给她买了一部华为,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妹妹到达JFK的时候,这台手机不能自动搜索网络,也许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结果电话实在打不通。我不知道别的初一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办,是我的话,一个人在美国,孤零零地,找不到来接自己的人,也联系不到自己的家人,我肯定只能哭了,直到惊动了警察叔叔乃至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嗯,或者根本就不敢一个人出国。但是,当她快抓狂的妈妈在深夜接到电话的时候,只听见那边传来淡定而简洁的话:“妈妈,我已经到美国了,手机有点问题,网络不通,WiFi也用不了,我已经借一个外国叔叔的电话给学校打了电话,他们马上派人来接我,我现在用别人的手机给你打的是越洋电话,不方便多说,不要担心,到学校再联系你,挂了。”她妈如释重负地在电话那头留下了眼泪,那时候是凌晨三四点钟,她们夫妇一宿没睡。(不过,外国友人真的很善良,居然借手机给一个小女孩打越洋电话……不论你是谁,作为她的哥哥,十分感谢你!)学习刚开始,由于测试水平优秀,她直接被分到了高级班。不过上课时她傻眼了,这个高级班的三十个孩子,竟然有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中国:北京、上海、台北、香港的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她们全程只用英文交流,看来已经形成了自觉。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课堂上的issue都是关于大气污染、核辐射、跨国文化等等内容,她第一次被要求利用图书馆写一篇英文论文,并在同学面前做一次presentation,这在中国的中学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这么一个月呆下来,我们很担心她的自信会被打击到零,但她真的是越战越勇型的豪放孩子,回到家里只对她爸妈说:我有三个想法,第一,要去考托福,有个北京的同学已经考了100分,我也必须达到这个程度才行;第二,我得补习数学,他们学得很超前,有个读初三的同学已经开始自学大学内容了;第三,我得学习一门小语种。然后,当所有家长还在苦恼如何骗孩子去参加补习班时,她自己把自己的暑假变成了补习。现在她初一,如果不出意外,她接下来的两年的假期都会在英国度过,为的是让她适应高中在英国公学的生活。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个例,其实不是,她之所以学习高尔夫、去参加summer school、以及去英国公学读高中,都是因为舅的朋友圈子里有不少人的孩子已经成功通过这些手段进入了世界顶级高校。这才是我感到贫富差距真正可怕的地方。要知道,他们也许有自己的上市公司,但绝对算不上中国的顶级富豪,只是非常非常普通的一枚富豪而已。所以,在看到金刻羽新闻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天才,而是一个从出生就胜人一筹的孩子(所谓含着钛白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从小一直接受着绝对精英的教育,她们从小就以远超常人的努力在这个世界上挣扎,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对手不是眼前的人,而是那些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同样家世优异却勤奋拼搏的人。等到有一天,他们远远甩开我们,进入更高水平的竞争平台时,我们除了说一句“那是天才”以外还能怎也呢?连嫉妒的资格都没有,这才是自深深处的悲哀吧?其实,那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天赋是用重金打造的天赋。每念及此,我真的不知道那些如我一样庸庸碌碌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们,如何还能心安理得地将你们的时间切碎了扔在空中,随风飘扬。说实话,富二代不值得羡慕、嫉妒、恨,我嫉妒的是那些从未停止勤奋拼搏的富二代们,我真的嫉妒他们,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经把我点点滴滴的努力踏平了,和着梦和远方,踩进泥土里。我拼了这把苟延残喘的老命,也许仍然没有机会,可我一旦认命自暴自弃,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从“可不可以告诉我你表妹的书单”说开去作者l 胖达叔from 豆瓣几天前我写了一篇文章《说实话,我很嫉妒那些勤奋的富二代们》。最初给我留言的两位朋友说这会引起撕逼大战,我还不相信,我觉得自己只是在客观地陈述事实而已,但是在我授权清华南都发表后,那真的是蔚为壮观的评论,当然了,我自己的豆瓣页面也挺壮观的。今天看到清华南都的转发量,我也有点吓到了(9000 ),但我更担忧的是对我文章的误解,希望大家能耐心读完此文。对于各种质疑,我一般是置之不理的,比如有人惊呼作者居然小学没学过英语,这其实没啥好解释的,你的质疑本身就说明了地域性教育差异导致的社会分化(我勒个去,好专业,我尽量少用术语).但是,我更在乎的是,有三位朋友私下里向我询问,想知道我给表妹开的书单到底是什么。他们有些是学生,给自己看,有些人是替孩子准备的。关于这件事,我想做个简单的解释:不要依靠别人提供的书单。书必须得自己读,知识必须得自己吸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开列书单并不是一件特别安全且有意义的事情,倒不是开书单本身有错,而是我们忽视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与孩子交流和分享阅读。我单独把放肆买书和读书这一点写出来,其实遭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他们的焦点在于:难道表妹不知道有图书馆么?难道表妹不知道书店有成千上万可以免费看的书么?这样的读者其实真心把网文当网文来读了(当然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是对的),但是,作为一名(兼职网络写手的)博士,我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而且我写文的时候其实有很多深层想法,在文中表露不明晰,所以被忽略了,甚至被歪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