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养猪户:猪价跌超40%,养猪压力巨大
猪肉价格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最近,猪肉价格同比跌超40%,引发市场热议,养猪压力巨大,猪企还好吗?
一、猪价跌超40%?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今年是阿土从事养猪行业的第八个年头。在福建,这位“90后”养猪人和父亲一起经营着三个养猪场,满负荷育肥猪存栏量能达3万头。“今年养猪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生物安全防控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养殖场经营效益不佳,养猪不赚钱甚至亏钱。”阿土感慨称。
去年10月底,在阿土的猪场里,出栏一头260斤的自繁自养猪,差不多能盈利1700元。今年几乎在同一时间,市场已经天差地别。11月16日,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阿土直言:“我们的养殖成本约在8.1元/斤,按照福建地区的猪价,目前已经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的微亏状态。”据阿土了解,北方一些养猪大省的猪肉市场价更低,养殖户亏损更为严重,尽管现在已经进入猪肉消费旺季。
日前,“猪肉价格大降超40%”冲上热搜,猪价旺季不旺,引发全民关注。据农业农村部对500个集贸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第2周,生猪价格15.18元/公斤,同比降幅达42.1%。另据国家统计局网站11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2%。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下降17.9%,影响CPI下降约0.6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0.1%,影响CPI下降约0.55个百分点。
二、养猪压力巨大,猪企还好吗?
首先,猪价大跌和猪周期有关。猪价的下跌与市场的周期规律密切相关。在畜牧业中,猪价波动常呈现出一种周期性变化,被业内称为“猪周期”。生猪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养殖户根据当前市场价格决定养殖规模,但生猪的生长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市场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当市场价格高时,养殖户增加养殖规模,短时间内市场供应增加,而需求没有相应提升,价格就会下跌。近期猪价的下跌正是这个周期规律在起作用。生猪集中抛售,短期供给快速上量,而消费并未进入传统旺季,供过于求,猪价下跌。
其次,最近一些猪病出现,虽然没有大范围蔓延,但恐慌情绪开始出现,猪病引发了一定的恐慌性抛售。猪病出现,养殖户担忧疫情扩散,担心猪肉质量问题,选择提前出栏,生猪供应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猪价下跌。
在经济学上,恐慌性抛售是指在面对潜在威胁或重大不确定性时,人们选择迅速出售手中资产,而非等待市场价格回升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会导致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加剧波动性,并可能导致其他投资者跟随,形成恶性循环。恐慌性抛售加剧猪肉价格下跌,当众多养殖场急切地将生猪推向市场,原本供需平衡的状态被打破,市场上短期供应激增,需求没有相应增长,价格自然会下跌。此外,消费者也可能因担心疾病传播,减少对猪肉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价格下滑。
第三,猪肉周期低位振荡加速。今年猪价整体处于低位运行,呈现窄幅震荡的特征。这与市场周期规律和猪病恐慌性抛售有关,也与国内外经济环境、消费者购买力、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在这种背景下,猪周期呈现出了L型趋缓的态势。所谓L型趋缓,是指猪价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处于低位,波动幅度减小,周期曲线形似字母“L”。这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猪价可能继续在低位运行,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大起大落。
第四,各家猪企该怎么办?对于各家养猪企业来说,当前市场压力巨大。一方面,猪价持续下跌,养猪企业盈利空间不断压缩,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另一方面,猪病爆发、环保政策收紧等因素,也给养猪企业带来了困扰,如何稳定自己的资金链与产品周期成为养猪企业最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