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作物种质中心主任丁汉凤努力建设种质资源库
“当前山东省有相当一部分农业地方品种,特别是野生品种濒临绝迹,像龙山小米、胶州白菜、曲阜香稻等山东特有作物资源,经过多年繁殖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种性变异,名特品种的优质性及物种多样性受到损害。”
这一发现,让丁汉凤和同事们感觉时间紧迫。“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2008年,他们着手行动了。
围绕种质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他们深入调查,“到农户家里,到盐碱地里。”丁汉凤说,“我们是在跟时间赛跑。”
痛心的是,他们并不是每次都跑赢。“我们发现了一种野生植物,当时不能采集种子,希望它成熟后再采集,但下一次去它就不见了。”物种快速消失,来不及收集保护让丁汉凤痛心。据报道,目前我国自然物种数量正以每天一个物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灭绝,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
为了延缓物种消失的速度,丁汉凤周围,有28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包括一批博士、硕士,他们“拧成一股绳”努力在“种子银行”的完善和建设上。
“在拿到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后,我们分析这些资源的优良特性,并推动它们在种子研发中有所作为。”实际上,山东省农科院,乃至山东省每年诞生大量农业新品种,大部分可追溯“祖籍”到这个国内最大的省级种质资源库。
平常心!投入不足、名利无收,挡不住“幕后英雄”的脚步
“过去,保存种质的条件很简陋,常温仓库或货柜。现在‘种子银行’可以使种质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具有原有遗传特性和高发芽率。”山东省农科院在“种子银行”的设备和条件上做了可观的投入。
“日常运行仍开支不小,”丁汉凤说,水电费每年就要二三十万,加上人员科研投入、工资等则需要更多;种质库20年内要完成一次2.5万多份的全面更新;更多资源入库,需要更多投入。
“保存种质资源有明显的公益性。这项工作藏在幕后,为品种的突破性创新奠定‘基石’,”丁汉凤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为了增加种质的潜在利用价值,他们在不断加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种质资源的性状进行鉴定评价,对种质信息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建立完善种质资源信息库,形成共享利用机制,为农业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提供高效服务。“能有更多的种质资源得到应用是对我们最大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