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财富收藏

那些欺骗我们的艺术大师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发布时间:2015-09-11 18:53:53
  查尼在书中写道,“马斯卡特的境遇表现出大部分艺术仿制者内心的一种紧迫感:一方面,他们知道自己已经玩弄了专家,一时享受着一种争强好胜带来的成功;但在某些程度上而言,怀揣着一个秘密并不是件有趣的事,除非你可以同他人共享。”
  阅读秘密背后的故事总是很有趣,而这正是问题所在。查尼希望读者能够意识到艺术伪造是一种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犯罪行为,也许一开始不会给他人造成直接损失,但到归根结底,对于艺术史和学术研究而言,损失必然是巨大的。
  不过,关于艺术伪造的故事的确是非常具有娱乐性的,其历史中不乏那些关于手艺精湛人士的奇闻轶事。不可否认,这些手艺人之中不少具备着惊人的艺 术才华。比如这一位叫汤姆·基汀(Tom Keating)的艺术伪造者,像马斯卡特画的火鸡一样,基汀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安置了这种“时间炸弹”,而这些骗人的把戏竟被那些所谓的专家所忽略,对 基汀而言,这着实为一大乐趣。还有一位仿制维米尔的荷兰人亨得利斯·安东尼斯·范米格伦(Henricus Anthonius van Meegeren),他因将自己伪造的一张维米尔作品卖给了纳粹军官赫尔曼·戈林而在国内被以叛国罪诉诸法庭。为了避免死刑,他需要证明自己的确是一名技 术高超的艺术伪造者。在经历了一连串奇怪的周折后,范米格伦发现鉴赏家竟然错误地认定这张作品是维米尔的原作。最终,范米格伦还是证明了他自己就是这幅画 的作者,并且,“从纳粹同谋变成了‘民间英雄’,被人们称为‘那个戏弄了戈林的人’。”
  又比如,有一个叫埃里克·赫本(Eric Hebburn)的艺术伪造者,他无比享受制作赝品的过程。用查尼的话说,赫本就是“能够与他所模仿的文艺复兴大师们相比肩”的伪造者之一。赫本的每一幅 仿制品都堪称完美。此外,赫本能被后人记住的原因在于,他就自己的技艺写了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小书——被查尼称为“既有趣又实用”的《艺术伪造者手册》 (The Art Forger‘s Handbook)。
  所有“张冠李戴”的作品
  除了赫本,查尼认为大多数著名的仿制者其实并没有那么高超的技艺——他们的成功通常都是取决于那些“骗人的把戏”,而不是作品真正的“伟大”。但在查尼的这本书中,我们很难忽略被作者贯穿全文一再提及的那一丝因伪作而获得的尊敬和愉悦感。
  要怎样呈现那些仿制品背后的故事毕竟是取决于我们,然而在这过程中,损失已必然造成了。
  “一旦真实的档案沾染上伪造的历史证据,真实就被污染了。”的确,当意识到艺术伪作所造成的后果之后,我们便很难真心地去赞美一件卓越的赝品了。
  矛盾的是,很多艺术机构总是羞于承认之前的某一件重要作品其实是一件伪作。美术馆与鉴赏家不想承认自己曾经看走眼,而买家也不希望他们花大价钱 购买的作品顷刻间就遭遇贬值。而有一些美术馆,比如伦敦的V&A美术馆与国家美术馆,选择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来挖掘赝品的根源。总之,那些曾经宣 称这幅达·芬奇作品确实是出自达·芬奇本人手笔的专家不会愿意承认他们眼前的这幅画实际上是由一位叫乔·史莫(Joe Shmoe)的画家在自家后院里画成的。
  在《伪造的艺术》结尾,你会意识到到处都充斥着艺术伪作。很多大型美术馆都藏有“张冠李戴”的作品(并且它们会根据专家的最新成果相应地更新作 品的说明)。但更可怕的是,即使一位伪造者被揭发,他的全部伪造品也不会因此被完整公开。在每一个故事里,谁也不知道究竟一位伪造者制作过多少件作品,其 中又有多少件被大白于天下。
  一旦你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于艺术品伪作的世界,你会开始想到那些你在世界各地美术馆所看到的作品,而且会忍不住自问:“它是真的吗?”

上一页  [1] [2]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