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财富收藏

雅石造境:文人与赏石文化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9-11 19:00:28

  文人与石

  赏石文化兴盛于宋元,成熟于明,其后不断发展至今。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白居易、牛僧孺、李德裕、米芾、杜绾、林有麟、沈心以及陈元龙等,他们赋予了赏石高度的精神内涵与人文情趣。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传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宅边的菊丛中,有一块心爱的石头。每当喝醉酒就在石头上睡一觉,还给它取名为“醒石”。南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有记载,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的玄圃内,“起出土山池阁楼观塔宇,穷奇极力,费以千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

  发展至宋元年间,把玩石头的文人雅士不在少数,引领着时代审美趣味的风气之先。北宋杜绾《云林石谱》中,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汇载了116种石品。北宋书法家米芾提出的“瘦皱透漏”相石四法,影响至深。他是一位著名的“石痴”、“米癫”,见石感动跪拜,称兄道弟。他觅得研山奇石后,竟爱不释手到“抱之眠三日”的地步,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曾特作《研山铭》以赞美其灵性。晚年时因失去它而终日神情恍惚,最终抑郁而终。另有苏东坡、欧阳修、吴允及宋徽宗等人,借此抒发心中对于寄情山水的渴望。而元时的文人士大夫秉承宋人遗风,博雅好石之风不减。

  明代时期是传统审美的又一高峰。在宋元美学精神的影响下,赏石风气日盛。日益壮大的文人阶层也灌输了特有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全新的文化内涵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出现了一代大家即林有麟,他撰写的《素园石谱》,也为后人留下参考价值。发展至清代,数十种赏石专著或专论,再次把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如沈心《价怪石录》,陈元龙《格致镜原》,胡朴安《奇石记》,梁九图《谈石》和谷应泰《博物要览》等,准确、直接地反应赏石的盛况及文化水准。

赏石具有“天划神镂之巧,嵌空玲珑之致”的艺术形象赏石具有“天划神镂之巧,嵌空玲珑之致”的艺术形象
无论哪种室内环境,都讲究意与境、形与势的统一 翦凇阁重要赏石收藏无论哪种室内环境,都讲究意与境、形与势的统一 翦凇阁重要赏石收藏

  赏石与室

  明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赏石已经成为文人宅院中的重要陈设,逐渐成为体现主人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意趣的重要表征。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形体较小的赏石则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营造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体量稍大的立峰赏石,常置于园囿之中。如陈继儒《小窗幽记》中所描述:“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花前无烛,松叶堪燃;石畔欲眠,琴囊可枕。”一幅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雅趣盎然。又如,陈洪绶和华岩所绘《西园雅集图》中,在园林中的一石案上,有各种文房用具以及立于平底混壁底座之上的奇石,呈现当时文人的生活雅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提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