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IPO不足五成 并购重组过会率却高达85%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陈燕青
相比IPO过会率不足五成,今年上半年并购重组过会率却高达85%。根据WIND统计,上半年并购重组委安排重组审核的公司共60家,其中51家公司过会,6家公司被否,3家取消审核,并购重组过会率85%。
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并购重组审核家数共79家,其中过会公司72家,过会率91.1%。由此不难看出,今年上半年重组上会家数和过会率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虽然并购重组上会家数减少,但监管层对于并购重组的尺度和标准并未放松,反而在并购标的盈利持续性、并购标的与原有业务协同性等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
资料显示,被否的6家公司分别为长城影视(5.490, 0.01, 0.18%)、国旅联合(5.180, -0.36, -6.50%)、中环股份(7.900, 0.07, 0.89%)、沃施股份(27.740, -0.78, -2.73%)、海宁皮城(4.770, -0.09, -1.85%)、神州数码(15.790, -0.19, -1.19%)。从并购重组委的审核意见来看,被否的原因大多与收购标的盈利能力有关。

如对于国旅联合被否,并购重组委给出的理由是“申请材料对标的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披露不充分”。此外,标的公司展开体育相关业务的时间并不长且资质待考;对于长城影视,并购重组委指出,标的资产会计核算基础薄弱,持续盈利能力不确定,且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增加,不符合相关规定。
数据还显示,上半年取消审核的公司分别为中光防雷(16.490, -0.33,-1.96%)、东阳光科(10.460, 0.13, 1.26%)、康盛股份(4.230, 0.01,0.24%),不过中光防雷和东阳光科后来又重新安排上会并顺利过会。
对此,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虽然上半年重组过会率较高,但并不代表监管层对并购重组审核有所放松,监管层对于并购标的盈利能力、收购溢价等依然很关注。”
监管层对于合规的并购重组依然支持。上交所3月12日曾表示,支持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出清落后产能,特别是因周期性因素暂时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支持其通过并购重组、重整等市场化方式,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尽快走出经营困境。
广发恒生指出,对于规模较小且有中短期证券化需求的企业,可以把并购重组这一路径纳入资本规划中。IPO审核趋缓,过会率难度加大,但并购重组的审核速度以及通过率稳定,还有并购重组委关注的问题,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均有较高的预见性。
2016年下半年以来,受重组新规及监管趋严影响,A股并购重组迅速降温,数量持续下降。新时代证券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7年,并购重组热度虽然下滑,但仍然分别完成265家和201家。其中,机械设备、传媒、计算机、化工、电子等行业完成的数量居前。
截至去年底,A股所有公司商誉合计1.3万亿元,商誉排名前十行业合计8401亿元,占比64.6%。其中,传媒、医药生物行业商誉超过千亿元;从商誉占净资产比例来看,A股所有公司商誉占净资产比值为4.0%,其中传媒、计算机行业的比值超过20%。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并购重组提升了大部分公司的业绩,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商誉减值,给上市公司埋下了业绩地雷,如乐视网(3.630, 0.07,1.97%)、中科金财(15.340, -0.50, -3.16%)、光一科技(6.190, 0.14,2.31%)、狮头股份等公司均是因为计提大额商誉减值而导致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