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估值“击鼓传花” 互金并购标的退出受阻(影响股)
同样,根据华塑控股发布资产收购公告,公司拟通过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曲水中青持有的优分期运营主体——北京和创未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创未来)51%的股权,交易金额为14.28亿元。
截至2016年3月31日,和创未来净资产仅为5651万元,但估值金额却高达28亿元,溢价约27.4亿元,溢价倍数高达48.5倍。
为何市场会给予互金项目如此高的溢价?
上述上市券商并购项目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互联网金融估值不是按PE来衡量,市场估值更为注重其成长性。其估值与三年平均利润承诺比率约在12倍-14倍之间。
以华塑控股收购和创未来为例,根据标的公司盈利预测及相应盈利承诺,交易标的公司未来三年利润承诺分别为7000万、21000万、34000万,平均承诺利润20667万,根据上述比率对应估值参考区间为249537.64万元-295238.10万元。
同样,海立美达(26.900, -0.60, -2.18%)(002537.SZ)收购联动优势、奥马电器收购中融金、西藏旅游收购拉卡拉等,该比率均超过了12倍。
对此,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高级投资经理赵鹏岚表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估值体系可以说都是混乱的,或者说是经不起推敲的。
赵鹏岚表示,尽管VC阶段的估值都是艺术,但任何形式的信贷业务估值体系是完全有据可循的。“市净率(P/B ratio),是所有信贷业务的专业投资者公认的几乎唯一估值指标,我们通常会将ROE和市净率进行一个线性回归分析,ROE越高的资产估值会有一定溢价。但遗憾的是,这在国内并没有投资人关注。” 赵鹏岚称。“可以说,净资产是和一个信贷业务最相关的估值指标。在全球范围内,凡是一家具规模的靠承担信用风险去放贷赚取利息收入的公司都有资本金的限制。这是全球通行的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也是各国监管机构对小贷公司的杠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