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曾遭遇四劫:到底流失多少文物
[历史解密] 圆明园遭遇“四劫”方成废墟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后,圆明园四十景仍剩下超过13处的景观,山形水系也并未破坏。此后100多年,遭难的圆明园是如何历经火、木、石、土“四劫”,而彻底变为一片废墟的呢?知名圆明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专家王道成向本报揭示了历史真相。
1860年:“火劫”
1860年,圆明园遭焚毁,建筑绝大多数被烧毁,花草树木也遭到严重损害。同治十二年,清廷调查后发现圆明园尚存13处景观。“比如方壶胜景、蓬岛瑶台都是建在水中的,英国人没有船,烧不到。”王道成说。1860年后,圆明园的中国园林部分并未成为一片废墟,有些建筑还保存得相当完整。但这场劫掠和焚烧,是这座名园灾难的开端。
八国联军入北京:“木劫”
王道成认为,目前并无史料证明八国联军曾进入圆明园劫掠,真正让圆明园遭受“木劫”的,是清王朝驻守西郊的败兵游勇和地痞流氓。这次的破坏主要是大 量古树被砍伐,甚至烧成木炭拿出去卖。同时,残余的陈设被洗劫,幸存的建筑物被拆毁。这些劫掠和损坏,已无数字可考。从此,圆明园的古树破坏殆尽。但此 时,圆明园的山形水系仍然没有遭到破坏。
北洋军阀时期:“石劫”
清王朝覆灭后,军阀、官僚、政客乘机对圆明园的石料巧取豪夺,民间也有人肆意取用了圆明园的石料。比如,军阀王怀庆把圆明园的一些石料拉走,修 自己的达园。抚顺张作霖的陵墓也用了不少圆明园的东西,燕京大学的翟牧师从圆明园私拆走了一对华表,至今仍矗立在北京大学西门内。
1917年至“文革”:“土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