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折可适传》校勘补正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内容提要: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折可适传》并未完善,现据折可适墓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其他材料,补充校勘《宋史·折可适传》涉及地名、职官等错误3处。关键词:折可适 李之仪 宋史折可适(1050-1110)[1],字遵正,是北宋晚期著名将领。李之仪在折可适墓志中对其一生有较高的评价:熙宁初,出师鄜延,方时公年十六七,已能从军斩获,至四十余年,无一日不在兵间。每战必克,屡立奇功,恩威并行,诸将无复居其右,故能被遇上主,秉旄仗钺,专制一路,既去复来,迄终于位。兵民怀之如父母,朝廷倚之如长城,信一时之豪也。[2]可见折可适在当时政治、军事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也是北宋时期折氏家族中唯一一位非袭府州知州而《宋史》有传者,值得深入研究[3]。有关折可适的研究资料,史籍记载较为零散,较为集中的是李之仪所撰折可适墓志铭与《宋史·折可适传》。比对《宋史·折可适传》与李之仪撰写的折可适墓志,可以发现《宋史》之记载不出墓志诸事,当是折可适墓志由李之仪撰好后纳入官方档案,被史官删省后抄入国史当中,后被元人修《宋史》时直接抄入。所以,折可适墓志是《宋史·折可适传》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校勘《宋史·折可适传》较好的资料。二者进行比对,找出其中歧异之处加以校勘,当能对《宋史·折可适传》进行补正。1985年点校本《宋史》在校勘时也用了这一方法,然其校勘并不完全,尚存可以深入的余地,故撰此文,以期对《宋史·折可适传》的修订有所帮助,并为折可适生平的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资料。(一)《宋史》卷253《折可适传》记载折可适“从种谔出塞,遇敌马以少年易之,可适索与斗,斩其首,取马而还,益知名”。[4]此句看似通顺,但存在一定的问题:“敌马”当指敌人军队,然折可适索战并斩杀的对象则为“敌方将领”,无论如何标点,此句前后逻辑均存在不对称的情况,殊难索解。而李之仪撰写折可适墓志对此事描述道:“(折可适)从种谔出塞,遇敌于马户川,贼有以年易公者,公索与斗,即斩其首,获其所乘马。”[5]在《宋史·折可适传》“敌马”处记为地名“马户川”,此事其他史籍并无直接证据,究竟为何,需要稍假辨析。就事件发生的时间而言,《宋史·折可适传》记载折可适从种谔出塞遇敌之事:“(折)可适未冠有勇,驰射不习而能。鄜延郭逵见之,叹曰:‘真将种也。’荐试廷中,补殿侍,隶延州。”[6]既称“鄜延郭逵”,则折氏从种谔出塞当在郭逵为官鄜延路之后。检范祖禹所撰郭逵墓志铭云:“神宗即位……拜鄜延路马步军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判延州。”[7]可知折氏从种谔出塞遇敌发生在宋神宗朝,这与种谔生平事迹颇一致,[8]则可推知此次折可适从种谔出塞属于啰兀城之战的组成部分。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9熙宁四年春正月己丑条云:“兵次啰兀城,敌帅都啰马尾与其将四人,聚兵啰兀城之北曰马户川,谋袭(种)谔。”[9]可知啰兀城之役期间,西夏兵马曾聚集于啰兀城之北的马户川,做袭击种谔之准备,故“马户川”距离“啰兀城”应不致太远,而折可适在西北战场“遇敌于马户川”的概率当相当大,《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或可作为折可适墓志材料的旁证,故《宋史·折可适传》“敌马”后逸“户川”二字,当据墓志补充。故《宋史·折可适传》“敌马”或非代指敌军,而是遇敌之处,这当为折可适传修撰过程中省略较多而造成的,现应据墓志补充“户川敌”三字。补充之后为:“从种谔出塞,遇敌马户川。敌以少年易之,可适索与斗,斩其首,取马而还,益知名。”这样既可以悉知折可适遇敌之处,亦可以弥合因修史删减太过造成的逻辑混乱。(二)《宋史》卷253《折可适传》记载曰:“(折)可适所部才八千,转战至高岭。”[10]李之仪在折可适墓志中云:“公所提兵才八千,自启楼铺逢游骑,转战至马岭。”[11]检宋代诸史籍,未见以高岭为地名者,而《太平寰宇记》庆州条下有“废马岭县”的记载:“废马岭县,在州北七十里。本汉旧县,属北地郡,后汉省马岭,复为灵州县之地。后魏为朔州之地。隋大业元年分合水县于此置马岭县,复汉县之名,以山形似马岭为名。按韦述十道录:‘与同川、怀安、方渠等四县并废。’”[12]唐代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已经被废置。不过,《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元年六月己亥条记载了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上言:“庆州之西七十里即马岭寨。北十余里即背汉蕃部杀牛族,有强壮人马二千余,皆负险而居。自来招辑不至,多扰缘边。若更与他族连结,要断马岭,则环、庆二州之兵,不能更相为援。”[13]从中看出,马岭距庆州七十里未变,故其作为地名当一直存在,且马岭北十余里即为经常骚扰宋朝的背汉蕃部杀牛族,可知其位于北宋西北边境地带。上述材料还透漏出马岭为连接环州和庆州的枢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另外,范仲淹庆历二年(1042)巡边曾到过马岭镇:“庆历二年春正月,予领环庆之师,出按边部,过马岭镇。四望族落,皆镇之属羌。”并言及马岭镇“极塞穷垒”的情况。[14]宋祁在张蕴神道碑中曰:“马岭濒边,人皆昼负鞬,夜烧烽,以强力相贤,未尝知礼义文儒。”[15]亦言及马岭濒临西北边境的事实。《元丰九域志》环州条中记载,环州下辖县一:上,通远。三乡。木波、马岭、石昌、合道四镇。乌仑、肃远、洪德、永和、平远、定边、团堡、安寨八寨。[16]《武经总要》亦记载:马岭镇:旧属灵州。周广顺初割属环州,即古之马岭县。汉为牧地,川形似马岭,因为县名。今控马岭川大路。东至熟户,东南至庆州六十五里,南至府城镇二十五里,北至大抜塞四十五里,至州一百三十里。[17]上述有关马岭的记载,皆和折可适在神宗朝参与西夏战争的地区吻合,故《宋史·折可适传》高岭误,当据墓志改为“马岭”。(三)《宋史》卷二五三《折可适传》记载折氏“论前后功,至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岷兰州镇戎军”。[18]此处“成州团练使”当误。按:李之仪撰折可适墓志记载:“由是累前后实功,积官至皇城使、成州防御使,复知镇戎军。”[19]检诸史料,《续资治通鉴长编》绍圣四年九月丁丑条记载了折可适因战败被贬事:刑部言:“原州勘到,皇城使、诚州防御使折可适,泾原路进筑,充同统制官,听王文振节制,可适擅遣文思副使曲充作先锋,继领人马追贼,失一百三十三人,获一百六十级。勘官通判、朝请郎李之仪根勘卤莽,都总领通远军蕃兵辛叔献照应折可适等,轻易出寨,致亡失士马。熙河路同统制官苗履增差人骑,致伤折数多。”诏以两经赦宥,可适、叔献特追诸司副使已上官,勒停,候合叙日叙见存官外,更不用叙法。[20]此事《宋史·折可适传》亦载,系于前引折可适“知岷兰州镇戎军”之后:渭帅章楶合熙、秦、庆三道兵筑好水川,命总管王文振统之,而可适将军为副。熙州兵千人失道尽死,文振归罪于可适,楶即下之吏,宰相章惇欲按军法,哲宗不许,犹削十三官而罢。[21]可见折可适贬官之前确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言为“皇城使、诚州防御使”,然宋代无以“诚州防御使”为官名者,与之类似的仅“成州防御使”,故《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诚州”当为“成州”之误。而且,在折可适复官时,《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元年六月丙午条记载枢密院奏曰:“今乞以通峡、荡羌并九羊寨三处,见管防守正兵及新招弓箭手马步军,共为第十二将。仍乞以勒停未叙复人,前皇城使、成州防御使折可适为正将。降授供备库副使曲充为副将。或朝廷以谓追夺未久,未经叙复,即乞且令权管职事。”[22]仍可看出折可适贬官前为“皇城使、成州防御使”,皆与墓志中折氏职官一致,非为“成州团练使”。故《宋史·折可适传》中“成州团练使”当订正为“成州防御使”[23]。[1]李之仪撰折可适墓志中记载,其卒于大观四年(1110)“十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一”,故推知其生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卷20《淮康军节度蔡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蔡州诸军事蔡州刺史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西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四百户食实封四百户上柱国折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钞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27册,第209页。[2][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卷20《淮康军节度蔡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蔡州诸军事蔡州刺史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西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四百户食实封四百户上柱国折公墓志铭》,第206页。[3]学界对宋代折氏家族有比较丰富的成果,李裕民、白云、高建国等先生均有系统研究;对折可适个案的研究尚不多见,仅赵德荣、韩晗有较为通俗的两篇文字。相关研究成果见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白云:《党项府州折氏发展考》,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高建国:《鲜卑族裔府州折氏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赵德荣:《北宋名将折可适》,《五台山》2013年第5期;韩晗:《“蕃将”折可适》,《中国民族报》,2014年1月17日第9版。[4]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3《折可适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866页。[5]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卷20《淮康军节度蔡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蔡州诸军事蔡州刺史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西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四百户食实封四百户上柱国折公墓志铭》,第206页。[6]《宋史》卷253《折可适传》,第8866页。[7][宋]范祖禹:《太史范公文集》卷40《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24册,第400页。[8]李华瑞:《宋夏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5-139页;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第94-96页;第149-151页。[9]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9,熙宁四年春正月己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320页。[10]《宋史》卷253《折可适传》,第8867页。[11]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卷20《淮康军节度蔡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蔡州诸军事蔡州刺史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西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四百户食实封四百户上柱国折公墓志铭》,第207页。[12]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33《关西道九·庆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09-710页。[1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庆历元年六月己亥,第3142页。[14]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文集》卷16《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37-338页。[15] [宋]宋祁:《景文集》卷57《范阳张公神道碑铭》,丛书集成初编据聚珍版丛书排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880册,第760页。[16]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3《永兴军路·环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0页。[17]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18《邠宁环庆路》,载《中国兵书集成》委员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3-5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88年,第899-900页。[18]《宋史·折可适传》,第886 7页。[19]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后集》卷二〇《淮康军节度蔡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蔡州诸军事蔡州刺史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西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四百户食实封四百户上柱国折公墓志铭》,第207页。[20]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一,绍圣四年九月丁丑, 第11662页。[21]《宋史·折可适传》,页8867。[2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九,元符元年六月丙午,页11894。[23]有关折氏家族及折可适的研究对此问题皆无考辨,赵德荣《北宋名将折可适》一文沿用《宋史·折可适》传记载,称其为“皇城使、成州团练使”,误。见赵德荣:《北宋名将折可适》,《五台山》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