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陕北长城沿线开发旅游业的潜力谈府谷县地方文化中丰富的历史资源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无不充分显示府谷是古代陕北长城线上各民族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处典型性的边城地域。今天府谷县北部的乡镇中,“古城”古到何时,“哈镇”镇起什么原由,都毋庸置疑地说明没有古代的民族融合,这些城呀、镇呀,就不可能有延续到今天的存在。可见,位于大河长城交穿处的府谷县,在其地域的历史中,我国古代大多知名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有脚印。府州故城,是从秦汉到唐宋以来当地频繁过往的各个游牧民族彼此长期互相融合的结果中出现的一座很具独特“样版”的民族融合古城镇。而长期驻守这座民族融合古镇的府州折氏家族,本身又是中华边民与内地民族久久融合而入中原人的世家大户。正是由于府州城既是民族融合中出现的城镇,又是由民族融合中出现的家族长期驻守,所以我说府州故城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典范”城。二、“折家将”在我国古代驻守边城的“民族世家”中,是具有传承性的爱国英雄家族内历史人物的系列群体首先是研究府州折家将文化,必然起头就会涉及到与麟州杨家将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内容。神府二县历来关系密切,大河、长城、黄土乡是两县共同的地理环境。正是由于神府两地地连黄土,山连长城,更有历史上麟府杨折两世家相依共存的古代史实,两县既是远亲又是近邻,使我们谈论府州的历史,总要提叙麟州。府州原本在麟州地域内,是李克用晋爵晋王控制河东以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才向唐王朝奏请“麟州隶河东”的,并设置府谷为镇。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克用不从,继延大唐“天祐”年号;其子李存勖随即南下用兵,争夺帝位。为了免除后顾之忧,于天祐八年(911),河东李氏便以麟州东边的“河滨之地置府州”,府谷由镇扩州,麟府才正式分镇。由此,二州虽地在河西,却一直为河东管辖。故晋人俗称“河外”。后来到麟州杨氏雄起,当地依旧“胡汉杂居”。杨氏其所以能够在麟州起势,是因为折嗣伦任麟州刺史期间,为政以宽,胡汉民族耕牧稳定,“稼穑有通政之咏,庶民无聚敛之怨”④。麟州杨氏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条件下,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原农耕大户在当地起势,发展为地方庄园世家,即称“土豪”。也就是在李存勖南下用兵之际,麟州刺史折嗣伦病故,其子从阮被东调河防、镇守府州。麟州因之而出现政治空隙,地方杂族部众蠢蠢欲动,都想入主州城,可又都力量不足,致盗匪四起,居民农牧不安。于是地方势力中实力最强的杨弘信,为保家园,为使地方安宁,便起兵入主州城“自为刺史”。至此,麟州杨氏与府州折氏成为“近邻”。只是,五代时期的中原王朝,朝旗暮换,像“走马灯”一样迅速更替。朱李争霸的(后)梁、(后)唐王朝一闪而过,石敬瑭接着为登上(后)晋的帝王位,竟然当了契丹的“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献契丹。然而契丹得寸进尺,还要“尽徙河西之民实辽东”⑤。致麟府众情哗然。正是在这种突发性的社会演变④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文见《折嗣伦碑》⑤旧《五代史·折从阮传》之下,麟府二州拒迁的共同意愿,促成杨折两世家结为对抗契丹的联盟。也就是这样共同抵抗北国进犯的“天时”,麟府近邻的“地利”,进一步促使麟府杨折两家的儿女交亲接缘的“人和”关系。由此,二州两世家同心相依,在全国大乱的情况之下,确保了麟府二州当地的安宁处境。与之同时,二州联盟还从战略上钳制了辽人南下的脚步。直到入宋,府州一直是河东的河防要塞。先在防范契丹方面,府州是前沿,麟州是后盾;后在宋夏对立期间,麟州是最近羌山的“极西州”⑥,府谷是河东供备河外的主要后勤线。历史就是这样铸就成了麟府二州的亲密关系。其次,从唐末世乱以后,麟府杨折两家,尽管随朝应变,多有不同反复,可是他们都是以中原大局决定归附,以抵抗外来侵犯驻守边城。所以,在这个漫长的特殊历史时段中,府州的折家、麟州的杨家,已形成“命运共同体”,都是以赤胆忠心保家卫国的声誉,因此而子孙接代为官,受爵两宋。其根本原因,郭志飞先生在他的《府州折氏》文中,以准确的论述结语明言,就在于他们:“几代人一贯地维护统一”。再是,由于杨折联盟,形势所定,在对抗当时北面契丹南犯的保家卫国中,起到后来影响河外三州麟府丰与夏州李氏的民族统一战线,进而显现出麟府杨折两家在那个动乱的历史时段中发挥了稳定地方大局的基础作用而广得民心。直到后来宋夏对立,及至赵宋王朝南迁后的金夏对立,在河外代表中原王⑥范仲淹诗《留题麟州》,文见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志下·诗词》朝的龙旗,被折可求一直长期坚守,直到1129年金大将娄室、婆罗木,连下延安、清涧、绥德,麟府四面被困,被迫“以河外三州地及九堡寨降金”。然而后来,金又怕“可求失望生变”,假会宴之名以“毒酒酖杀”⑦了折可求。可知,折家将在处困境奋战的当时,是受到当地广泛的民族部众支持(即地方民族的统一战线)才坚持到最后的。值此,府州折氏数代人的坟莹留在当地的天平山(今杨家沟孤山河东西两堬头)的黄土地上。而且折家将的业绩被后世人写进了传世的史籍中。与之同时,麟州杨氏走出家乡以杨业为首,包括其妻府州刺史折德扆女“折氏太君”(她既是折家将,也是杨家将)在内的一支英雄群体,出现在河东并代的抗辽战场上。亦因他们忠勇保国广得民心,被后世人通过戏曲小说一再歌颂宣扬。所以说,折家将同样有男有女,是府谷县开发旅游业最重要的历史资源。因此我认为在府谷县的地方史中“折家将” 、“杨家将”的历史同期并存。杨家将的历史事实同样是府谷县开发旅游事业中折家将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人文资源。三、“神府革命与河防抗日”是府谷黄河文化独有的红色资源由于府谷在历史上是割唐代麟州东部河滨之地置府州,所以直到民国年间,神木县东南沿黄河边上的马镇和盘塘一带还属府谷县地。因而在现代革命斗争中,出现于陕北的“神府革命根据地”和“神府红军”,府谷县的革命斗争是其当然的内容。府谷的红军“七支队”,后来进入了神府红军主力部队“红三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