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180万亿元的"钱"去哪了?
报告指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获得包括银行资金在内的融资之后,其资金运用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地方政府的基建和房地产项目。以资金信托为例,在2016年底17万亿元的规模中,投给地方基础产业的规模是2.7万亿元,占比16%;投给房地产的是1.4万亿元,占比8%;不考虑投给工商企业、购买债券等资金运用项目中与地方政府、房地产相关的融资,资金信托中至少有24% 是投向了地方政府基建和房地产项目。至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如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几乎尽归于此。
报告估算,在目前非银行金融机构给实体部门提供的25万亿元资金中,至少有30%,即8万亿元左右与地方政府基建和房地产项目相关。
除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偏好基建房地产,传统的银行信贷资金运用也是如此。根据本外币信贷的行业结构,将其中的个人贷款(多为按揭贷款)、FIRE(金融房地产)、传统服务业(多与基建有关)合并,则2015年与房地产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贷款占比高达56%。按50%的比例推算2016年情况,则银行目前信贷中约60万亿元与基建房地产有关。这部分信贷加上银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债券(约10万亿元)、城投债(约1.2万亿元)以及银行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间接投向地方基建和房地产的资金(约8万亿元),总的敞口近80万亿元,占银行资产规模的40%。
报告认为,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以及近些年发展较快的债券市场,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金融资源向基建房地产倾斜的通道。
随着传统银行信贷下降、非传统银行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份额上升,以及“钱”的日益多样化,会导致金融部门内部的相互负债不断增加和金融部门杠杆的持续上升。报告预计,如果2017年GDP增速保持在6.9%左右,并考虑到金融去杠杆速度不能过快,2017年中国金融杠杆率还得有所上升。
“钱”从哪来?主要来自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