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地区扶贫扭曲走样:盲目上项目 群众想到就害怕
“十二五”期间,西部某地在没有试种和调查研究的情况下,以每亩430元的投入,发展了1.5万亩从北方引进的金银花,按当初设想每亩至少产100斤干花计算,可年产750吨以上干花,但当地实际干花产量不到5吨。总结金银花项目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群众以“不管护、不搭理”等方式冷对抗不愿意种植的项目。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尴尬的产业扶贫现状甚至让部分基层干部一听产业扶贫就头大,群众一想到产业扶贫就害怕。
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将产业扶贫简单等同于产业发展,而忽视扶贫目标本身。有干部向记者推荐参观的产业扶贫项目“看起来很美”,但深入了解发现,这些项目与真正的贫困户关系并不大。在一些地方,产业扶贫“只见项目不见贫困户”并不鲜见,甚至扶贫项目资金被部分不法企业以扶贫的名义变相套取。国家审计署对西部一贫困县2010年至2012年年度扶贫资金审计时,就发现了类似问题。
三是资金缺口大。目前财政扶贫资金额度低,具体到全国680个片区县和152个片区外重点县,资金量不足,难以支撑贫困县产业发展。四是市场保障体制不健全。涉农产业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比较大,目前我国的涉农保险严重欠缺,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较大风险。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保障体系
对于产业扶贫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应加大对产业扶贫的金融支持力度,构建开放性的产业扶贫平台,合力构建“保险+产业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产业在扶贫中的引领作用。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司长海波等受访干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一是大力发展扶贫小额贷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作用和优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3年期以上,3至5万元,执行基准利率,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并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贴息,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构建开放性的产业扶贫平台。贵州民族大学反贫困专家孙兆霞等人认为,产业扶贫中,企业、大户、农民更接地气,应由他们决定或与他们商量发展什么产业,政府着力在构建产业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贫困群体能力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同时,通过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群体等主体平等参与和协同行动机制,让产业扶贫决策更加科学和更具参与性,避免产业扶贫因缺乏多方能动性,发展一大片,失败一大片。
三是因地制宜探索“保险+产业扶贫”新模式。针对目前我国涉农保险严重欠缺,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基层干部建议,政府、商业保险机构、企业等利益攸关方,需创新思维,合力构建“保险+产业扶贫”新模式,保险机构可根据贫困地区地域特色和产业发展特点,积极推进大众农产品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各类产品;并积极构建“保险+银行+政府”的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力破产业扶贫保险缺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