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区检察院《医用耗材职务犯罪问题调查报告》
医用耗材领域的问题在国内其他地方也有所凸显。201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检察机关查获涉及9个地市医疗卫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60件66人,涉案数额900余万元。根据当地检方通报,有36个案件发生在医疗器械采购环节,占专案案件总数的60%;有18件案件发生在胶片采购环节;仅有3件案件发生在药品采购环节。
医疗领域职务犯罪环节的转变源于中国政府在药品流通领域的政策。从2000年起,中国就开始探索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全面推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区、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广东省在2007年就实行了全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实行挂网限价、竞价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行为及药企的有序竞争。此后,越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及医疗领域的职务犯罪方向开始发生改变。
课题组将此归结为制度设计带来的益处。而医疗耗材领域恰恰缺乏类似的设计。医院对医用耗材使用监管的缺失,是耗材领域腐败多发的重要原因。在广州,医用耗材的采购,依然实行单独的招标采购,即根据临床科室使用需求,医院器械科按计划与供应商谈判议价,办理采购手续。
对此,报告指出,“虽然医院本身也有一套采购流程,但是外部监管的不足与内部的形式化管理依然使得腐败存在较大空间,加之医用耗材本身价值较大,成本具有隐性,各医院专科医生对耗材使用具有话语权,使得医疗器械与耗材成为了代替药品获得盈利的最佳手段,增加了该环节职务犯罪的风险。”
其实,早在2009年下半年,广东省物价局在省内开展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价格专项调研时就已经发现,2008年,所调查的医疗机构使用心脏起搏器、管腔内支架补片的种类和数量比2007年明显增多。同样暴涨的是价格。其随后发表的报告《医用耗材价格管理研究》显示,在生产环节,有的生产企业2007年、2008年生产的前十种医用耗材的实际平均出厂价比产品成本高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