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在太湖边缘低洼地区700年无洪灾
其二,设置闸门以挡水。苏州古城建水陆城门,而且以水门为主。城门设置闸板,其功能有二,一是御敌,二是挡水。水际城门均有两道城门和闸槽,每道城门设一道闸门一道木门,闸门在前,用绞关石和绞索控制闸门升降起闭,水门的闸门既可以防止敌人潜水入城,也可抵御暴水侵城。自宋代嘉定十六年至清末的700年间,苏州城内无水患记录,其中与城墙完好水门建闸不无关系。
其三,月城用来防洪抗敌。城门外加筑月城可加强防御,使一道防线成为两道防线,在城市防洪抗灾上同样如此。苏州古城在宋代还未建月城,月城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张士诚所筑,它是我国仅有的兼有水陆城门的月城,堪称固若金汤。
其四,在受洪水强烈冲击处不设城门。苏州古城地处太湖下游,太湖水从西南流入阊门和盘门与城内河道分流交贯,经葑门、娄门、齐门出城而去,最后流注于江海。苏州城西南多山又近太湖,太湖水涨则有灌城之虑,伍子胥筑苏州古城时,在西面城墙的南部开置胥门,有水陆两门,水门承胥江来水。太湖管口水位据1950年至1974年的观测,最高达4.82米。而苏州城内地面高程一般在5米左右,但老城区西北角较低,约3.5-4米左右。如让胥江来水直冲胥门水城入城,城区即有受淹的可能,必须关闭水门,下闸御洪。但闸门受水直冲,容易毁坏,最好办法就是堵塞胥门。据清同治《苏州府志》记载:“宋初惟阊、胥、娄、齐、盘、葑六门,后胥门又废,追元至正时又重立胥门,各门皆有水门,惟胥门无。”由此可见,胥门水门的废置,当为防洪。
伍
内沟池 如微型水库
苏州城内有众多人工开挖的河沟和池塘,这既美化了景观,又如微型水库,接纳和宣泄雨水,有时还有舟楫之利。
苏州是我国城市中河网规模最大、河道最密、桥梁最多、布局严整、体系完善的水网城市,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将8条城外塘河贯通内城河,与密如蛛网的河道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成为我国南北货物的集散地之一。
苏州城内河道都是笔直的,北面多,南面少。这是因为城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水自西向东从南向北而流。河道平均两至四丈宽,一至两丈深,河道少的地方河道较宽,河道密的地方河道较窄,完全根据城建的需要和地形特点进行人工挖掘,从而使纵横交织的河道肩负着引水、排洪、航行、蓄水、消防、洗涤等多种功能,成为城市的血脉。根据明代《吴中水利全书》的记载:城内河道可容纳1.4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古城区面积是14.2平方公里,每平方米便有约0.1立方米的调蓄水容量。
苏州城墙西脚跟原有夏驾湖,相传2500余年前吴王夫差常带西施来此水上娱乐,其湖面到宋代还有400米长,最宽处100多米,虽然面积不大,但通向附近河道,实际上是城内的一个活的水塘,起着调蓄作用。另外,苏州在明清两代宅第园林多达271处,园内叠山理水,或大或小都有一个水池,而大型园林的水池又都与外河道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