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经济三农

农民工养老:子女希望留在城市 父辈盼落叶归根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08-09 23:56:12
  老人们要回去,年轻人要出来—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冲击,去福利院养老是更好的选择吗?

  实际上,在笃信“养儿防老”的农村老人眼中,进养老院并不光彩。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介绍,目前社会化养老服务在少数发达地区 做得比较好,但在大多数农村还是空白。虽然农村也在逐渐建设养老院,但发展的规模很小,基本局限在“三无老人”和“五保户”老人群体,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 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家庭的老人很少会选择在养老院度过晚年。

  多年城市生活,对老家愈发不习惯

  年近半百的王师傅对“近乡情怯”的感觉并不陌生,“谁不愿意回老家?可老家不好回。”

  多年城乡二元的生活使他在回家时愈发感到“不习惯”。除了春节,村里平时基本不再组织更多的文化活动,人们大多只能在村里的婚丧嫁娶中聚到一 起,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别说唠嗑、交流感情了。加上长期待在城市,接触的人和事物都不一样了,王师傅感到生活习惯、看问题的方法跟留守在老家的人们渐 渐有了差异,聊天很难再找到共同话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淡了。

  在陈师傅眼中,农村人的素质照着城里人差一大截,拿北京公交车站前候车有序排队的例子来对比,老家人“来辆公共汽车就一窝蜂地往上挤,谁管你是不是病人,根本没人让座”。

  而最让他们唏嘘的,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由“情感”到“利益”的悄然转变,“过去谁家盖个房,招呼一声,左邻右舍都来帮忙。现在家里有点事,不给钱谁来?”

  崔宏志分析,原来靠血缘、地缘维持的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更多地偏向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的表现。姜向群 认为,在传统社会,亲戚邻居相互关照、临时帮忙是常事,对养老也起到了一定的“非正式”扶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又长期在外生活,老家亲友之间的 关系日渐疏远,邻里间对养老的支持也在弱化。

  “村里应该多组织活动,大伙儿能常聚聚,老百姓的素质也能慢慢有提高。”王师傅说。

  “想发挥余热,不知道回去能干什么”

  有一种可能性,田云伟或许还不敢想:凭自己的经验回家创业,儿子在附近的乡镇也有稳定的好工作,一家人不必分离在天南海北,有足够的收入和精力互相照顾,团圆、和乐。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重解决好现有的“三个1亿人”问题,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和 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

  “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为农民工回家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对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想法,姜向群表示支持,“他们的视野比较宽阔、想法更多,对农村引进新技术、改变生产的结构、提高水平都能起很大作用”。

  “不是没考虑过回老家发挥余热,但不知道回去能干什么。”陈师傅说对返乡创业疑虑重重,土地大多被租用,家里可种的田只能供自给自足,赚不到更 多的钱。加上对家乡的产业结构不了解,也并不清楚当地政府有哪些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陈师傅觉得自己在建筑工地上的经验回去没有用武之地。农民工老段则对 年轻一辈能否在老家有份稳定的工作心里没谱,“老家邻居的儿子在郑州读大学,毕业以后还是找不到好工作,现在也只能各处打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