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总量:全社会资金的规模和流向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27 22:08:04
除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偏好基建房地产,传统的银行信贷也是如此。 根据本外币信贷的行业结构,将其中的个人贷款(多为按揭贷款)、FIRE(金融房地产)、传统服务业(多与基建有关)合并,则2015年与房地产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贷款占比高达56%。按50%的比例推算2016年情况,则银行目前信贷中约60万亿元与基建房地产有关。这部分信贷加上银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债券(约10万亿元)、城投债(约1.2万亿元)以及银行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间接投向地方基建和房地产的资金(约8万亿元),总的敞口近80万亿元,占银行资产规模的40%。
也就是说,整个金融部门流向地方基建和房地产的资金规模在88万亿左右。
现象六:银行理财资金流向被忽略的重要投资渠道——海外投资
截至2016年末,中国银行理财的规模已经突破30万亿元,“存款理财化”、“存款搬家”已成为普遍现象,分析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流向,也能够很好地反映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银行理财的投资以非标占主导(根据报告测算,非标资产规模投资为12.55万亿元,占2016年末银行理财规模比重为37.31%),但我们忽略了一项重要的投资渠道——全球资产配置或理财资金海外投资及其机制分析,而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突破口则是私人银行理财业务。根据报告测算,2011年至2016年,我国平均每年通过私人银行业务流出的资金规模约为340 亿美元。 以香港为例,内地居民通过理财业务在香港进行资金配置的主要方式有高端保险、股票沪港通、债券沪港通、基金沪港通、投资银行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