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牛肉时隔13年将于7月重返中国市场
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发展冷鲜肉对于技术实力的要求比冻肉高得多,这恐怕是“冷鲜化”在短期内未必会被多数中国牛肉供应商采用的原因。首先,冷鲜肉必须在非冷冻状态下尽可能延长保鲜周期,从而减少损耗。目前来看,这需要从包装技术和渠道冷链两方面加以完善。在包装上,对于冷鲜肉类有真空、气条、贴体等形式的包装,保鲜性能依次提升,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贴体包装可以做到在0至4摄氏度下对肉类保鲜45至60天。但这种包装的设备也非常昂贵,大约在数百万人民币的水平,很多实力不强的肉类供应商难以承担。另一方面,即便肉类供应商采用了先进的贴体包装,是否能够保证产品在未来销售期间始终保持0至4摄氏度的完整冷链也相当重要,因为只要在某一环节脱离冷链,也可能造成肉类的变质腐败。这对于冷鲜肉来说,不仅存在着技术难题,同时也意味着高成本。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生鲜电商的单客配送成本大约在每次30元。
京东从去年涉足生鲜产品销售时开始打造京东冷链,专门设立了各级冷仓,以及包括飞机、汽车、电动三轮车和手提保温箱在内的全套冷藏冷冻设备,比如应用于最后一公里的电动三轮车都采用一半冷冻一半冷藏的设备。目前京东预计搭建起整个冷链投资将超过百亿元,显然目前能如此投入的冷链的物流企业还太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冷鲜肉在中国的市场推广。
即便有了硬件设备,冷链在中国的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京东物流集团生鲜冷链配送运营负责人夏萌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冷链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比普通物流更难。比如目前在很多城市采用的恒温电动三轮车送货时,常会遇到堵车、交通管制、用户家中没人需二次配送等问题都会影响配送时效。而对于冷藏冷冻食品而言,一旦影响配送时效可能带来的就是食品的变质造成损耗。
展望
中国进口牛肉市场将上演“三国演义”
其实,中国一直是世界几大牛肉出口国紧盯的目标,而且竞争激烈。“前年澳大利亚牛肉特别多,但从去年开始少了,但巴西和乌拉圭牛肉又补了上来,价格仍然很便宜!”
巴西和澳大利亚是目前中国进口牛肉的两个最大来源国。澳大利亚向中国的牛肉出口在2015年曾达到峰值,年交易额达到10亿澳元。不过此后由于干旱问题,澳大利亚政府限制了养牛数量造成供应下滑,加上当地牛肉价格上涨,限制了对中国的出口数量。2016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牛肉出口骤降至6.7亿澳元,下滑幅度达到40%。正是借助这一机会,去年巴西对中国的牛肉出口份额上升至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