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近年来中国资本外逃规模及方向
确实,在不存在资本管制和种种制度扭曲、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除非洗钱和避税,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个账户中,高报、低报、瞒报等现象应该是比较少的。因而,造成巨额误差与遗漏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统计上的。这些统计上的原因包括:覆盖范围不当、误报、漏报、同一笔交易的贷方分录和借方分录的数据来源不同(如贸易数据来自海关但创汇数据来自银行)、信息采集时间不同,等等。既然“误差与遗漏”是统计上的技术性原因造成的,误差与遗漏的相对数额不应该过大。根据国际惯例,“误差与遗漏”额的绝对值占货物进出口额的比重不应该超过5%。[16]更重要的是,由统计造成的“误差与遗漏”是白噪音,不应该显示明显趋势,不应该表现为长期、单向的资本流入或流出,更不应该同汇率有明显的相关。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美国误差与遗漏对贸易总额的季度比例在某些季度高于中国。但由于误差与遗漏的方向经常是前后相反的,平均下来美国误差与遗漏对贸易总额的年度比值,除2009年为5.8%外,都相当低。[17]然而,中国的情况不同。例如,从2014年第二季度到2016年末,中国各季度的误差与遗漏的方向完全一致,都是资本流出,而且同汇率变化相关。因此,很难把中国的巨额误差与遗漏主要归结于纯统计的技术性原因。
图4和图5是美国、英国误差与遗漏的时间序列,其路径充分反映了白噪音的特征。中国的误差与遗漏时间序列则显示了系统性趋势,这种趋势同汇率变动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资料图
与此相对比,近几年来,中国的误差与遗漏的季度比值不但很高,而且是持续单向的。如果不是资本外逃,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误差与遗漏/贸易额的比值会在2014年以后突然持续为负值,且不断增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