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食品作物交流史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7-05-22 14:08:59
西红柿:新中国之后才炒了鸡蛋番茄在世界的历史,包括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番茄刚传入欧洲时,就作为一种观赏作物,并不敢吃,毕竟经验是越鲜艳的果子越毒。在中国也是。中国是什么时候吃番茄的?可能是20世纪的事了,估计是民国,民国之前恐怕都没怎么吃。民国之后大家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好东西,又好吃,产量又高。大家就一拥而上。
番茄到了今天这个地位,在上个世纪根本是想象不到的。大家吃的家常菜,西红柿炒鸡蛋,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的,估计得五六十年代了,才发明出的一个菜。
猕猴桃:并不是洋水果
1904年,在中国宜昌探亲的女教师玛丽·伊莎贝尔·弗雷泽(Mary Isabel Fraser)将猕猴桃种子带到新西兰。种子辗转到了农场主艾利森的手中,艾利森1910年才培育出第一批结果的猕猴桃,不过当时他们管果子叫中国醋栗,因为实在是太酸了。
经过不断的培育和驯化,猕猴桃逐渐变成现在我们吃到的甜美可口的水果。新西兰1950年代开始向美国出口猕猴桃,“中国醋栗”这个名字在冷战时期来说简直就是营销噩梦。后来又改名为“甜瓜”,也没有挽回销售颓势。直到1956年,改了“Kiwifruit”这么一个有异域风情的名字,才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回到中国,这个名字翻译成了“奇异果”,摇身一变成为了价格不菲的“洋水果”。
柑橘:圣·尼古拉斯的金币
中国是柑橘原产地之一,中国柑橘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公元1178年,韩彦直的《橘录》是中国最早一本讲柑橘栽培技术的专著,并被翻译成英、法、意等多国语言。